
揭示外泌體在多重眼疾中的作用
該綜述深入探討了外泌體在多種眼科疾病模型中的治療應用,涵蓋了從角膜損傷、青光眼視神經保護,到視網膜病變(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、老年黃斑部病變)以及眼表疾病的炎症調節與組織修復。研究發現,外泌體透過其內含物,能夠調節細胞增殖、遷移、分化、血管新生及炎症反應等關鍵病理生理過程。
青光眼治療新視角:幹細胞外泌體的神經保護潛力
青光眼作為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,傳統治療多聚焦於降低眼壓,但對於已受損的視神經,修復效果仍有限。研究顯示外泌體可攜帶具神經保護功能的miRNA(如miR-486-5p、miR-106a-5p等),於玻璃體腔注射後能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(RGCs)存活,減少軸突退化並穩定視功能。研究顯示週期性給藥(每週或每月)具有效果,但神經保護為短期性,需持續給藥以維持療效。
緩解眼部炎症:幹細胞外泌體在葡萄膜炎治療中的應用
葡萄膜炎是因免疫系統失衡引起的眼部炎症性疾病,可能導致視力模糊、畏光,甚至不可逆的視力損害。傳統上依賴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的治療,常伴隨長期副作用。然而,研究發現間質幹細胞外泌體含有TSG-6等免疫調節因子,可在自體免疫模型中減少視網膜結構損傷、抑制促炎反應。
改善乾眼症:幹細胞外泌體重塑淚膜健康的希望
乾眼症已成為影響數百萬人的「文明病」。儘管人工淚液可提供暫時舒緩,卻無法根治眼表損傷。幹細胞外泌體在針對乾眼症的臨床試驗中,來自臍帶來源幹細胞的外泌體正進行臨床試驗(NCT04213248),預計改善淚液分泌、修復眼表損傷並抑制CD8⁺ CD28⁻ T細胞活性,以達到免疫調節與抗纖維化效果。
視網膜缺血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新策略
對於視網膜缺血這種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的視網膜損傷,傳統治療方法在改善供血方面存在局限。研究發現,外泌體運送miR-222或miR-126能調節HMGB1訊號與NLRP3發炎小體活性,減少視網膜水腫與新生血管生成,改善病變組織並促進修復。
同時,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作為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,其視網膜血管損傷導致的滲漏與水腫嚴重影響視力。現有的雷射或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)藥物注射治療仍有局限。
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視神經病變的曙光
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(AMD)是導致老年人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,目前治療方法有限。研究發現,血液來源外泌體中miR-626與miR-485-5p表現升高,被認為與濕性AMD病程有關;而幹細胞外泌體可攜帶神經營養分子與抗氧化分子,延緩氧化損傷並促進視神經修復。
展望未來:外泌體療法的臨床轉化與挑戰
該綜述也深入探討了外泌體的給藥途徑(如局部滴眼、玻璃體腔注射、結膜下注射)及其在體內分佈與生物利用度的策略優化。同時,也系統性分析了目前已註冊或正在進行的相關臨床試驗,評估其安全性和初步療效。然而,大規模生產標準化、純度與效價控制,以及精確劑量確定等臨床轉化挑戰,仍是未來研究需要克服的關鍵。
總而言之,外泌體療法在眼科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,有望為多種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眼疾提供創新的病程修飾性策略。這項突破性進展不僅總結了當前外泌體研究的最新成果,也為未來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導。
【氣泡科技Sparkling Sciences】翻譯編輯
資料來源: Sanghani, A., Andriesei, P., Kafetzis, K. N., Tagalakis, A. D., & Yu-Wai-Man, C. (2022). Advances in exosome therapies in ophthalmology-From bench to clinical trial. Acta ophthalmologica, 100(3), 243–252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aos.1493
資料來源: Sanghani, A., Andriesei, P., Kafetzis, K. N., Tagalakis, A. D., & Yu-Wai-Man, C. (2022). Advances in exosome therapies in ophthalmology-From bench to clinical trial. Acta ophthalmologica, 100(3), 243–252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aos.1493